该发的利好都发了,但市场依旧没有走出牛市的格局。
相反,市场似乎在延续熊市,在一轮力度并不大的反弹之后,继续着下行的趋势。
原本以为,整个市场在大刀阔斧的改革,各项制度的升级过后,会迎来新生。
但就这萎靡不振的行情,以及不可持续的放量面前,A股似乎还是那个A股。
更加要命的是,越来越多的雷,正在被爆出来,市场正在加速出清。
不是说好要改革,要分红,市场要规范,然后迎来大牛市的吗?
为什么大牛市没来,亏钱效应还在继续蔓延。
有多少投资者的账户,现在的市值比起2635点更低了?
指数看似涨了,实则没涨,个股看似有赚钱机会,实则没赚。
A股好像已经打光了所有的牌,但就是没有办法让市场好起来。
这就好像,一个生病的病人,在医院里做了全面的检查,然后进行了药物治疗,康复理疗,但还是没能焕发生机。
问题的症结到底出在哪里了?
大部分人会认为两个问题。
第一个,宏观经济情况不太理想。
我们习惯了过去二三十年的高增长,所以觉得当下的经济情况不理想。
这就好像吃惯了山珍海味,来一顿家常便饭就觉得不是个滋味了。
但实际情况是,数据比起之前虽说有所滑落,但并没有特别的差。
宏观经济的增长复苏,需要一定的时间,不可能一蹴而就。
很多方面在有序进行,整体经济发展还是比较良好的,GDP数据就能看出来。
不要去质疑GDP的真实性,连外媒都没有质疑过的东西,一般都是真实的。
更况且,宏观经济非常好的时候,A股也没有出现大涨的情况。
A股的牛市熊市,似乎和宏观经济的实际关联度没有那么大,所以让宏观经济去背锅,显然是不合理的。
第二个,A股市场里的内幕太多。
这里的内幕,具体是什么,就不过多的展开了,懂得都懂。
所谓内幕,指的是有各种各样的人,都把A股当成了一个提款机来处理。
IPO圈钱的提款机,大股东套现的提款机,做老鼠仓赚钱的提款机。
还有各式各样的金融机构,都要从A股市场分一杯羹。
有一些是规则允许的,有一些是变着法子找规则漏洞的,还有一些是灰色地带的,更有甚者直接是违背了规则。
更重要的是,违背规则的成本太低,罚款什么的,都是杯水车薪。
当做坏事需要付出的成本很低的时候,自然就助长了某些不太好的风气。
但是,内幕交易本身一定是存在于资本市场的,这个地方生来就这样。
并不是只有A股市场有这个问题,全球市场都有,那为什么唯独A股市场的情况比较特别。
上面两个问题,是问题的一部分,但肯定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A股不是没有出现过牛市,而是维持不住牛市的格局。

A股重复着一个轮回,至今没有解决的问题,是两极分化。
所谓的两极分化,指的是业绩的两极分化。
中国的中小创新企业太多了,但这部分企业的成长性,却是弱于预期的。
解决不了的两极分化,指的是有一批股票的业绩稳定,但是成长性和想象空间有限。
比如,大批量的国企、央企,拥有不错的业绩,但没有好的成长预期。
而中小企业,看似题材很好,预期很好,但总是交不出该有的答卷。
80%-90%的股票,靠题材炒作,只有10-20%的股票,踏踏实实有业绩支撑。
这种大的格局,形成了整个A股,也导致了大量的散户在A股里被收割。
市场的割裂,没有形成优胜劣汰,反而变成了鸡犬升天。
这才是市场的最大问题。
就最近,很多ST股票,*ST股票,甚至是某某退,还在疯狂炒作。
明知道要退市的股票,还有大把资金在炒作,这就非常的畸形,市场的博弈大于投资。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赌博犯法,但到股市里博弈不犯法。
当你在股市里释放天性的时候,收割的镰刀就离你越来越近了。
市场本身的两极分化,在全球的其他市场里都是一样。
但相比于全球市场的仙股遍地,无人问津。
A股市场最大的问题,就是高高在上的垃圾股。
这里的高高在上,并不一定是价格高高在上,而是估值高高在上。
亏钱的公司,享受几十亿的市值,这不是高高在上吗?
为什么会炒作这些题材股?其实也是有原因的。
一方面,题材股本身,概念很好,确实是时代的需要。
比如,很多科技沾边的公司,确实拥有一定的技术实力,可以搭上科技的热潮。
另一方面,赚钱效应好,资金自然就会热捧。
大家都想着赚快钱,比起每年为数不多的分红,炒作股价赚钱的速度明显快多了。
别人家的题材股,最终交业绩了,我们家的题材股,最终一地鸡毛。
这也就形成了我们的股市,涨上去就要跌下来,别人家的股市,涨上去了就下不来了。
一方面是资金周期性的炒高股价后套现。
另一方面是因为被炒高的股票,没有实际的业绩支撑,上去了必然得掉下来。
市场的下跌,最主要的原因,是不断的在挤水分,挤每一轮牛市里出现的水分。
即便是大白马,也是同样的一个逻辑,挤水分。
20倍的茅台是又好又便宜的公司,但是70倍的茅台就成了虽好但很贵的公司了。
如果对标可口可乐,最近16年涨了15年,但是市盈率始终只有20多倍,分红率长期稳定在3%,并没有特别大的泡沫存在。
泡沫挤不干净的市场,就注定是危机四伏的。
当然,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投资者并不成熟,渴望快速发家致富。
所以,投资者本身并不在意上市公司的好坏,只在乎股票能不能短期内出现上涨。
这种多少有点畸形的投资理念,导致了市场出现了大批量针对韭菜去收割的资金。
这与国际市场上,大资金习惯的相互博弈,又不是一回事。
市场在成熟初期,一定是大鱼吃小鱼的,在成熟之后,会形成大鱼之间的撕咬。
在那个时代,留下的都是成熟的投资者,以及专业的投资机构。
垃圾的股票,自然无人问津了,优质的公司,会跟着业绩去炒作,而总体市场最终会在权重的影响下,逐步走出慢牛的格局。
制度的问题,可以慢慢改,但本质的问题,上市公司的业绩,只能让市场去验证,只能等待真正的分化格局完成,去找到那部分适合投资的企业。
股市,最终还是适者生存。
发布者:股市刺客,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5sca.cn/archives/136765
站内所有文章皆来自网络转载或读者投稿,请勿用于商业用途。如有侵权、不妥之处,请联系站长并出示版权证明以便删除。敬请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