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问大家一个问题:
一辆汽车时速 80 公里,你觉得快吗?
我不知道你的答案是什么,但不少人可能会立刻回答快或者不快。然而,稍作思考你就会发现,我并没有说明这是什么类型的汽车,是在高速公路还是普通道路上行驶。
对于不同的情境,这个问题的答案显然不同。今天我们要探讨的是,为何你会未经深思就给出答案?
你之所以迅速给出答案,是因为你下意识地以自己日常的经验或者某个特定的标准作为了参照。这其实是一个思维陷阱,在投资领域,这种情况尤为常见,接下来我们深入探讨一番。
当我们对事物进行评估时,总会不自觉地寻找一个参照对象,这个对象就是“锚”。
但很多时候,我们所选取的参照对象并非合理。我们常常会被先入为主的观念影响,选择了不恰当的“锚”。
比如在一场比赛中,获得季军的选手比获得亚军的选手更加兴奋。
这是因为他们内心的参照对象不同。
季军选手可能觉得自己极其幸运,差一点就无缘奖牌;
而亚军选手则会遗憾自己就差那么一点就能成为冠军。
我们对于得失的判断,往往取决于所选取的参照对象是什么。
锚定效应:人们在对某人某事做出判断时,容易受到最初印象的左右,最初的印象就如同沉入海底的锚,将人们的思维固定在特定的位置。
通常,只要这个“锚”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无论它是否合理、是否有价值,都会产生作用。
举个市场调查的例子,商店里有两款手机:
在这种情况下,55%的人选择华为,45%的人选择小米。从常见的情况来看,也基本符合预期。
但如果再增加一款手机呢?
此时,华为的销量从 55%下降到 25%,高价格的小米(8000元)销量是 10%,而低价格的小米(4000元)销量从 45%增长到 65%。
手机还是那些手机,只是消费者的参考标准发生了变化。
我们购买时,往往倾向于选择中间价位的产品。
我们不确定哪个是最优选择,但会觉得中间价格不高不低,比较合适。
再比如一个常见的例子。
有个男生 25 岁时交往了一个特别温柔体贴的女朋友,分手后再找对象时,总会不自觉地和这个前女友作比较,心想曾经那么好的都错过了,总不能找个更差的吧。
这就是典型的锚定效应。

二、投资中的锚定效应
在股市中,锚定效应随处可见,简单列举几个。
比如某只股票从 10 元涨到 20 元,我们会觉得涨幅过大,不敢买入。
此时,我们的参照标准是 10 元。
后来这只股票从 20 元回调到 15 元,我们又会觉得价格便宜,可以大胆买入。
此时,我们的参照标准变成了 20 元。
但要清楚,15 元相较于最初的 10 元,其实已经有了较大的涨幅。
又比如在熊市中,为什么 50 元的时候不卖?
因为前几天是 60 元,想着等涨回去再卖。
为什么 40 元的时候不卖,因为要等 45 元再卖……
就这样,投资者眼睁睁看着股价一路下跌,却失去了操作的能力。
为何在 20 元稍有反弹就想卖掉?
因为此时的参照标准变成了 20 元,而不是之前的 60 元。
当我们认识到锚定效应后,不仅要避免被其误导,还要学会正确运用它。
比如在价值投资中,常提到的市盈率估值法。
为什么有些股票市盈率在某个区间时,投资者就会觉得低估了,该买入;
市盈率到了某个高位,就觉得高估了,该卖出?

再次提醒各位投资者,千万不要被自己的买入价锚定。
忘掉买入价,是否卖出应该依据股票的未来走势和市场整体情况,而不是当初的买入价格。
经常有投资者盯着买入价,涨了一点就急于卖出,导致错失大牛股;
跌了一些,就痛苦不堪,一心等涨回买入价就解套卖出。
在这种情况下,被买入价锚定的操作习惯,往往会让投资者在股票刚一解套就匆忙离场。
这不符合专业投资的原则:
忘掉买入点,以股票未来涨跌的可能性作为决策依据。
结束语
投资市场如同一场自我修行的旅程,是不断提升和完善自我的过程。
有些人努力试图改变自己的性格,却未曾领悟,“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改变性格是西方的理念,未必适合我们。
古人早就告诉我们,应当“因时制宜”,重在引导和规避,而非强行改变。
注: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发布者:股市刺客,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5sca.cn/archives/117512
站内所有文章皆来自网络转载或读者投稿,请勿用于商业用途。如有侵权、不妥之处,请联系站长并出示版权证明以便删除。敬请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