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市场近十年表现相对低迷,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涉及经济、政策、市场机制、国际环境等多个层面。以下从不同维度解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1. 经济增速换挡与结构转型压力
增速放缓: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GDP增速从10%以上降至5%左右),传统行业(如房地产、基建、制造业)的盈利增长放缓,而新兴产业(如科技、消费)尚未完全成为经济支柱,导致市场对上市公司的盈利预期下调。
结构转型阵痛:经济从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但部分行业(如互联网、教育、房地产)在政策调整中经历剧烈整顿,相关企业估值承压。例如,2021年对教培行业的严监管、对互联网平台的反垄断调查,直接冲击了相关板块的股价。
2. 政策与监管环境的影响
强监管周期:防范金融风险成为政策重点,去杠杆、资管新规、房地产“三道红线”等措施降低了市场流动性预期。此外,IPO注册制改革虽长期利好,但短期扩容导致市场资金被分流,部分中小市值股票流动性不足。
政策不确定性:部分行业政策调整频繁(如新能源补贴退坡、医药集采),企业盈利模式面临重构,投资者风险偏好下降。
3. 市场机制与制度短板
投资者结构失衡:A股以散户为主(占比约60%-70%),易受情绪驱动,导致市场波动大、投机氛围浓厚。相比之下,成熟市场以机构投资者主导(如美股机构占比超70%),更注重长期价值。
退市机制不完善:A股退市率长期偏低(年均退市率不足1%,美股约6%),大量低效企业占用市场资源,拉低整体估值水平。
做空工具缺乏:融券、股指期货等对冲工具受限,市场难以通过多空博弈实现价格发现,单边下跌时缺乏缓冲机制。
4. 国际环境与资本流动
外部冲击:中美贸易摩擦(2018年起)、科技脱钩、地缘政治风险加剧,外资对中概股和A股的配置趋于谨慎。MSCI中国指数与沪深300指数的相关性增强,国际资本流动对A股影响加大。
汇率波动:人民币汇率阶段性贬值压力(如2015年“8·11汇改”、2022年美联储加息周期)导致外资短期流出,加剧市场波动。
5. 上市公司质量与治理问题**
盈利质量参差不齐:部分企业依赖财务杠杆扩张,ROE(净资产收益率)持续走低;少数公司财务造假(如康美药业、康得新事件)打击投资者信心。
股东行为短期化:大股东减持套现、定增“圈钱”等现象频发,长期回报机制不足(A股股息率长期低于2%,美股约1.5%-2.5%但增长预期更强)。
6. 流动性分配与资金分流
房地产吸金效应:居民资产配置中房地产占比超60%,股市占比不足5%(美国居民股市配置约30%),资金更多流向楼市而非权益市场。
理财产品竞争:银行理财、信托等刚兑产品在资管新规前分流了大量资金,尽管近年打破刚兑,但投资者风险偏好修复仍需时间。
7. 市场预期与信心循环
负反馈效应:长期低迷导致投资者形成“A股难有牛市”的刻板印象,增量资金入场意愿不足。市场缺乏赚钱效应,进一步抑制流动性,形成恶性循环。
对比其他市场:为何美股表现强劲?
经济结构差异:美国以科技、消费为主导,企业全球化程度高,盈利增长更稳定;中国仍处于产业升级阶段。
政策支持力度:美联储长期宽松货币政策推高资产价格,而中国货币政策更注重结构性调整。
市场成熟度:美股以机构为主,退市机制完善,优胜劣汰显著。
未来改善的可能路径
深化制度改革:完善退市机制、推动长期资金入市(如养老金)、优化衍生品工具。
提升上市公司质量:强化信息披露、鼓励分红回购、严打财务造假。
稳定政策预期:减少行业监管的突发性,增强市场可预测性。
引导资金入市:通过税收优惠(如延长持股免税期)鼓励居民增配权益资产。
A股的长期表现最终取决于经济转型升级的成效与资本市场改革的深化。尽管短期面临挑战,但注册制全面落地、外资准入放宽(如QFII额度取消)、科创板聚焦“硬科技”等举措,或为未来市场注入新的活力。
发布者:股市刺客,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5sca.cn/archives/862642
站内所有文章皆来自网络转载或读者投稿,请勿用于商业用途。如有侵权、不妥之处,请联系站长并出示版权证明以便删除。敬请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