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股票投资领域,彼得·林奇绝对是一座值得众人仰望的高山。
1977年,33岁的林奇被任命为麦哲伦基金的基金经理,直到1990年46岁的林奇主动辞职卸任。
13年间,麦哲伦基金的资产从2000万美元增长到140亿美元,年均复合投资收益率高达29.2%,远远超过了同期的标普500指数。
如果1977年投资给麦哲伦基金100美元,那么到了1990年,你就可以取出2739美元,增值26.39倍。
这样的投资成绩,毫不夸张地说,几乎是不可复制的传奇。
彼得·林奇坚信,投资成功的关键在于深入研究和理解公司基本面。
一个优秀的投资者应该具备敏锐的商业洞察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能够从纷繁复杂的市场信息中提炼出有价值的线索。
并且,让我们感到振奋的是,林奇还坚持认为,普通的业余投资者只要运用的方法正确,也可以挑选出未来的大牛股。
因此,他鼓励业余投资者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专业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潜在的投资机会。

这种“见微知著”的投资方法,简单易行,往往能够给投资者带来意想不到的投资收益。
彼得·林奇既是一位战绩卓著的投资人,还是一位热心的投资教育大师。
彼得·林奇的个人经验表明,一个投资者要想获得成功,并不需要赶潮流。在互联网热火朝天的那个时代,彼得·林奇仍然以传统的方法进行投资。他的选股基于古老的基本原则:一家成功的公司开拓新市场时,其盈利增长,其股价也相应随之上涨,或者一家身在困境的公司经营好转时股价也会上涨。公司盈利迟早决定证券投资的成败与否。如果关注今天、明天和未来一周的股价表现如何,只会分散投资者的注意力。
实际上,互联网还远远谈不上第一个能够改变整个世界的创新。铁路、电话、汽车、飞机和电视都称得上对全人类或者说至少对世界1/4的富裕人口的生活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这些新行业孵育了许多新公司,但其中只有极少数的公司生存下来并主导了整个行业。胜者为王败者寇,那些胜利的公司股东会大赚一笔,而那些落伍的过气明星、本来应该成功却未能成功的公司股东则会大亏一笔。对于优秀公司,如果以过高的价格买入也会变成高风险的投资。所以,要避免以高得离谱的股价买入一家未来发展前景虚无缥缈的公司股票而亏得很惨的结局。为此,彼得·林奇在互联网热潮中提出了投资者采取的三种投资策略。
第一种投资策略是“铁镐和铁锨”的投资策略。在过去投资淘金热潮中,大多数要成为矿主的淘金者都以失败告终,而那些向淘金者出售铁镐、铁锨、帐篷和牛仔裤的人却发了大财。因此,要投资于那些从网络交易中间接受益的非网络公司 ( 包裹快递就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例子 ) , 或者投资于网络交换机和相关设备装置的制造企业。
第二种投资策略是投资于“可以一分钱不花就能拥有其互联网业务”的公司。这是指投资者买入一家有着真实营业收入和合理股价的非网络公司的股票。这家公司以网络业务渠道嵌入传统业务渠道之中形成一个紧密最后的整体,使投资者支付的股价只相当于非网络业务的价值,而与此同时不花一分钱就拥有相关的网络业务。

第三种投资策略是投资于因互联网发展而“附带受益”的公司。这里指传统的“砖头水泥”的实业公司通过使用互联网而削减的成本,简化了业务流程,提高了经营效率,从而实现了盈利能力的大幅发展。早在上一代,超级市场就安装了扫描仪,这不仅减少了超市中的偷窃行为,还能够有效地控制存货,让超市连锁店受惠巨大。
正如彼得·林奇所预言的,未来,互联网以及为其提供配套服务的相关行业将会创造一些伟大的商业成功传奇。当期望变成现实的时候,那些大赢家才会比现在更加显而易见,明白这道理的投资者在能够确认一家公司肯定是一个大赢家之后再投资也不迟。
微软就是这样一家具有“商业成功传奇”的公司。但彼得·林奇却错过了这家公司。根据他的叙述,微软、思科和英特尔这三家所向披靡的高科技霸主几乎从公司成立一开始收益就爆发性地增长。
微软的股票在1986年以每股15美分的价格上市,上市三年之后仍然可以用每股不到1美元的价格购买微软股票,但从此以后微软股价上涨了80倍。如果坚持“眼见为实”的原则,直到亲眼看到微软的业绩才肯相信,那么可以在微软的 Windows 95 大获成功后再去购买它的股票,即便如此,投资仍然能够增长7倍。你不必是一名程序员就会注意到你看到的所有电脑使用的全部都是微软软件,除了苹果电脑外,所有的新电脑都安装了微软的视窗操作系统。
彼得·林奇讨论微软这个案例是为了说明一个重要的主题:只要在工作场所、购物中心、汽车展览厅、饭店,或者其他任何地方发现一家具有远大发展前景的公司时留心观察公司最新的发展情况,业余投资者就能寻找到一只未来能赚大钱的大牛股。彼得·林奇始终坚信一般业余投资者比专业基金管理人在投资上拥有更大的优势。
不过,彼得·林奇从来没有建议过仅仅因为喜欢在某家商店买东西就应该购买它的股票,也从来没有建议过仅仅因为某家产品生产你最喜欢的产品或者因为你喜欢某家饭店的饭菜就应该购买它们的股票。喜欢一家商店、一件产品或者一家饭店是对一家公司产生兴趣并将其股票列入研究名单的一个很好理由,但这并不是购买这家公司的充分理由。
在没有对一家公司的收益前景、财务状况、竞争地位、发展计划等情况进行充分研究之前,千万不要贸然买入它的股票。
在彼得·林奇看来,一个更好的投资策略是根据股票价格相对于公司基本面的变化情况来决定买入和卖出以调整投资组合中不同股票的资金分配。坚决持有股票——只要公司发展前景继续保持不变或者变得更好——过几年就会获得连自己也感到吃惊的巨大投资回报。
发布者:股市刺客,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5sca.cn/archives/783540
站内所有文章皆来自网络转载或读者投稿,请勿用于商业用途。如有侵权、不妥之处,请联系站长并出示版权证明以便删除。敬请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