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产重组是股市上永恒的炒作主题
资产重组带给市场的获利机会远远超过其他任何题材;
带给投资者的想象空间更是难以估量;
给市场带来的增量收益,甚至会超过市场本身的业绩增长。
其巨大的财富效应使得具有重组概念的个股成为投资者竞相追逐的热点。
最为经典的重组造富神话代表是中国船舶(前身为沪东重机)。
前身为ST股的中国船舶在重组的题材下,股价在2007年10月11日创下A股历史上股价的最高纪录——300元。
历史上翻上几倍的暴利股大部分都是重组股,这是因为通过彻底的资产并购重组,上市公司的基本面可以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2007年,由于* ST金泰公告对新恒基等定向增发不超过80亿股的消息,其股价连续拉岀了 42个涨停,创造出了A股连续涨停之最,股价从3.26元涨到26.58元,涨幅达715%。

重组题材带来暴利机会的原因
资产重组题材往往具有一定的“价值创造”特征,市盈率、市净率的估值压力束缚不大,因此容易带来暴利机会。
价值创造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 优质资产注入对上市公司能产生一次性的利润增厚效应。
② 资产注入能够快速改善公司治理,提升上市公司投资价值。
③ 通过资产重组,上市公司可以迅速改变主营方向,产生新的利润增长点,从而带动公司内在价值的快速提升。
④ 资产重组能为上市公司带来了强烈的后期的资产注入预期。
⑤ 与企业自身积累相比,企业购并能够在短期内迅速实现生产集中和经营规模化。
⑥ 有利于减少同一产品的行业内过度竞争,提高产业组织效率。
⑦ 与新建一个企业相比,企业购并可以减少资本支出。
⑧ 在二级市场上,只要上市公司涉及资产方面的重大重组,大多会给投资者这样的一个预期:资产重组带给二级市场的是股价翻倍的极大利好。该预期会使得场外增量资金大量涌入市场,从而推动股价的大幅度上涨。

不同资产重组类型中的暴利股
一、非上市公司通过二级市场控制上市公司
二级市场低迷增加了企业收购的机会,非上市公司可以通过购买二级市场上的流通股达到控制一家上市公司的目的,以实现在二级市场上市的目标,这对于缺乏上市融资机会的国内企业,壳资源显得尤为宝贵。
通过二级市场买壳上市的优点如下:
① 可以避开一些证券交易所相关规定的限制。
② 只要拥有足够的资金,只要计划比较周密,一般就能成功操作。
③ 通过二级市场购买的全是流通股,所以进退比较方便。
通过二级市场买壳上市的缺陷如下:
① 由于在买壳过程中很难得到金融机构的银行贷款支持。
② 收购方在持股达到5%及以后每增持5%的股份时,必须做出公告。收购的成本大大增加。

二、非上市公司收购大非持股控制上市公司
非上市公司除了通过二级市场控制上市公司外,还可以通过协议转让、公开竞买等方式收购上市公司大股东的股份,从而成为公司的实际控制人。
比如2008年,国美电器以19.9元/股的价格竞买成交了三联商社(现为* ST三联)2700万股,成为三联商社第一大股东。2008年3月4日,该消息的公布使得该股逆市连拉9个涨停板。
三、 上市公司和大股东之间关联交易所产生的暴利股
上市公司与关联大股东之间进行的资产置换、出售、买卖、捐赠等资产交易行为主要属于关联交易,这种关联交易有可能会操纵和调节上市公司的利润,从而影响股价的大幅度涨跌。
经过资产置换,迅速提高了上市公司的业绩。当达到国家规定的增资配股的条件时,便实现了“壳资源”的融资功能。

四、 上市公司吸收合并其他上市公司所产生的暴利股
上市公司吸收合并其他上市公司后,并购一方在并购以后仍然存在,而目标上市公司消失并归入并购方。
五、上市公司分立所产生的暴利股
上市公司的分立是指将上市公司分成一个或几个公司。作为A股市场尝试的新资产重组方式,该题材也有可能受到游资的爆炒。

六、上市公司发行新股换取其他公司资产所产生的暴利股
这种重组方式就是“以股换资产,重点在于一方以股份换取相应比例的另一公司的资产。
七、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变更所产生的暴利股
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的变更,有可能带来新控制人对上市公司的资产注入,从而引起股价暴涨。
捕捉资产重组股的暴利机会
1. 判定资产重组后的业绩、
投资者要重点关注重组后公司业绩有明显增长的股票。一般来说,投资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判定上市公司重组后的业绩:
① 重组后主营业务状况。
② 重组后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及净资产收益率的增减状况。
③ 一次性重组收益对每股收益产生的影响。
④ 业绩与重组方式的关系。
⑤ 业绩与股本规模、上市时间的关系。
⑥ 运用优惠政策的重组对业绩的影响。
⑦ 关联重组是否造成了业绩误区。
⑧ 重组时对目标资产的选择是否严格。
⑨ 重组中是否只注重了资本经营而忽视了新产品经营。

2. 关注大股东资产质量好的公司
股权分置改革后,大小股东的利益趋于一致,大股东愿意将优质资产放到上市公司中,以实现大股东与小股东的双赢。
3. 关注业绩虽差但重组预期明朗的公司
由于这一类股票的股价比较低,一旦资本运作成功,就能够快速改变公司的经营窘境,其股价也有可能大幅度上涨,投资者就拥有获得暴利的机会。

规避投资重组股的风险
1.规避重组失败的风险
虽然重组可以帮助上市公司在短时期内改善基本面,但是一旦计划出现阻滞,经过市场过度追捧的概念股大多会因利好落空而大幅走低。
另外,市场上有关重组预期的消息众多,中小投资者由于信息不对称,不知道谁会真重组,谁仅仅是炒作。如果判断有误,所介入的股票没有实质重组题材或重组失败,股价被高估后,将来下跌难以避免。因此,投资者对重组概念股存在的风险应予以重视,对于一些基本面不佳、实力不够、投机性较强的相关个股,应尽量回避。
2 .规避“见光死”的风险
资产重组本身可以对上市公司带来一定的利好,但是因为这些个股的股价往往已经提前透支了对资产重组概念的预期,在公布资产注入前就已经被市场爆炒,股价已经在停牌前大幅上涨,因此在复牌之后容易出现获利盘兑现,导致股价大幅度下跌。
特别是停牌前如果股市处于市场氛围好的牛市中,投资者会把这种预期向好的方向放大到极致,使股价涨幅惊人。
但是复牌之后如果市场形势岀现变化,原本认为是合理的估值就会有高估的嫌疑,市场价值中枢下移,复牌后股价反而会大幅度补跌。

3. 规避重组方案低于预期的风险
如果上市公司出台的重组方案低于之前市场对它的预期,则有可能会岀现股价大幅度下跌的现象。特别是当市场处于市道不好的情况下,这种可能性会大大增加。
4. 识别上市公司“假”资产重组
正常的和有效的资产重组有助于促进上市公司的发展,虚假的资产重组有可能是上市公司或相关机构为达到某种目的的一种手段而已。
常见的假重组主要有:
① 以“圈钱”为目的的资产重组。这种假资产重组是为了粉饰公司的财务报表,也称“报表重组”,其目的是为了在股票市场上能够再圈钱
② 以保上市资格为目的的资产重组。上市公司最近三年连续亏损,则要暂停其上市资格。一些上市公司特别是ST公司为了避免暂停上市,为了避免被摘牌而展开了以保“资格”为目的的假资产重组。
③ 以拉抬股价为目的进行的“题材重组”。这种假资产重组方式的重组目的并不在于创造更好的业绩,而是隐藏着阴谋的一系列幕后操作,是想利用资产重组题材来拉抬股价从而达到在二级市场上获利的目的。这些上市公司的主力资金的介入成本非常低,他们在完成股价拉升的过程后,已经获利丰厚,最后的重组方案如何并不重要,往往重组方案出台之时,就是股价暴跌的开始。
发布者:股市刺客,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5sca.cn/archives/573028
站内所有文章皆来自网络转载或读者投稿,请勿用于商业用途。如有侵权、不妥之处,请联系站长并出示版权证明以便删除。敬请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