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盘过一段时间的投资者都知道,股票的买卖点是非常重要的,应该说是比选股还要重要。买卖点即是择时,比如在股票的牛市里,就将资金多配置在股票上。那在熊市里,你就要注意多持有现金,或者配置在债券上。
15年那波牛市高潮时,监管层金融去杠杆,给市场猛踩了一波急刹车,整个市场下行的风险瞬间大增。那么这种情况下,我们如果能够做好预判,在股票上尽早地回撤资金,放到高流动性的资产,比如货基等资产上面去,甚至是持币观望,等待时机,这就是”择时能力“。
掌握准确的”择时能力“是非常难的。
举个例子,曾经的公募一哥——王亚伟,在华夏基金担任基金经理时,管理的华夏大盘精选5年获得748.90%的总回报,年化回报率高达49.77%,至今无人超越。这样的传奇人物,自然会引起很多专业人士对他的持仓买卖时机点上进行了研究。
分析结果发现,王亚伟择时的准确率只有41.6%,比扔硬币的正确率还要低。换句话说,目前国内最牛的公募基金经理的择时能力都不如扔硬币概率高。那我们普通人就更可想而知了。
通过公募一哥的投资回报率和择时准确率上来看,择时是一件劳神费力,得不偿失的事情。只要以正确的姿势是找到优质的价值股,好好地持有就可以有非常高投资回报了,择时很难把握而且好像并不重要似的。
二、择时能力真的不重要,不能把握吗?
有的价值投资者认为,我看的是长期价值,股票长期走势向上就行,不需要择时。
全世界最坚定的价值投资者——巴菲特,他其实是择时的高手。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满地狼藉,因为巴菲特对流动性一直控制得很严,他的安全线是公司账上有200亿美金,最底线是要有100亿美金的流动资金。那个时候,只有他的公司账上有钱,所以完美地抄底。在接下来的几个月之内他就赚了700多亿美金,差不多占他一辈子赚的钱的20%。
所以,即使是最坚定的价值投资者,也需要选择合适的时间入场和离场。

在投资上,最重要的两种能力,一个是选股,第二个就是选时。
正确地择时,对投资者而言确实是有巨大价值的。我从大盘、行业和个股三个维度,来讲一讲,我们作为普通投资者择时的方法。
1、大盘上的择时
我在很多文章中都讲到了大盘的分析方法与重要性,做股票首先要看懂大盘,先看懂宏观走势,再寻求微观操作。
这是非常典型的直线思维:在股市上涨的时候,我们普通人的投资意愿就变强,如果股市低迷了一段时间,投资者就倾向于变现,不再追加投资,或者是赶紧离场。
在2018年的时候,我记得很清楚,当时公司几千人的年会上,就全是肯德基全家桶,扬言要炸鸡自由,来了一波肯德基自助餐,关键炸鸡都是冷的,很多都没吃掉。然后,剩下的炸鸡就都出现在第二天的食堂午餐和晚餐里。但在2019-2020年的公司年会,都是去的三星级酒店。
原因就是熊市下,公司业绩差,年会都扣扣嗖嗖的;行情一好,业绩就蹭蹭地上涨,老板也大方了。
我曾经盯过一个数据——我们公司每周购买产品服务的数量,非常明显,前一周股市涨得多,下面一周买产品的就增多。要是暴涨,卖产品的人数就暴涨;要是股市暴跌,买产品的人数立马下跌。
这个规律不仅在中国有,美国也一样有。所以说,根据历史回报来决定我们的资金投入情况,这是人类的天性。
那么这样做到底对不对呢?一个美国很有名的机构投资者,他很好奇,去研究了一下数据。他把标准普尔的指数从1871年到2001年的年份按照年回报率的大小分了一个组。回报率最高的就算是牛市,回报率最低的就算是熊市。
他发现,和中国的经验一致,美国人民也喜欢在大牛市之后入市。但是,如果有聪明的人,会在熊市之后入市的话,他发现,这些人的收益率就会高很多。这100多年的数据显示,在熊市以及熊市下一年入市的人,比在牛市以及之后一年入市的人收益率高了整整一倍。
这个研究出来以后,就受到不少人的攻击,他们说,1871年那时候的数据质量太差,美国市场到50年代以后才逐渐走上正轨的。
研究者又去重新验证了一下他的研究,发现无论时间轴怎么拉长、缩短,这个规律都不变,熊市之后入场比牛市之后入场的收益率要高得多。
在熊市之后,启动长线投资,平均每年比牛市之后启动投资要高两个百分点。每年高两个百分点,累积10年,在其它什么条件都一样的情况下,两者中间的收益差距就能达到22%,所以不是一点点的差距。
所以,长期投资者更适合在大盘上择时的第一条原则:在熊市之后入市。
巴菲特就说过,“为什么熊市来的时候你们都要悲观?对我来讲,我看到了遍地黄金的机会。“
2、行业上的择时
影响行业的主要因素是:1.受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2.情绪会导致行业的价格偏差。
1.受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
我们都知道,行业分为顺周期和逆周期的行业。你看像机器装备这样顺周期的行业,在经济上行的周期里面就会表现很出色,一旦周期波动,收益率就会显著下降。而像一些日常消费行业,它和周期的相关比较弱,在经济下滑的时候反而会表现更耀目。
平时听到的行业轮动,也就是说前一阵子表现好的行业和未来表现好的行业是不一样的。所以,你去挑选历史表现特别好的行业,不一定是普通投资者的最优策略。
为什么在宏观分析中,对经济周期的预判特别要紧呢?原因就在于,因为这涉及到我们对行业的择时。
2.情绪会导致行业的价格偏差
一个行业特别好的时候,一定会吸引更多的资金,然后就会把这个市场的价格往上推,收益率就会往下降——这就像一个金矿一样,挖的人越多,利润最后就会被摊薄,一直摊薄到市场的平均收益为止。
所以,除非你对某个行业真的是春江水暖鸭先知,否则你在行业最热的时候进入,你所面临的市场转向的风险是很不小的。
尤其是市场进行调整的时候,这些炙手可热的行业受到的冲击会最大。
比如说2016年和2017年,人工智能行业被炒得特别地热,所以价格也被拉得特别高。而在2018年,在金融去杠杆,宏观面疲软的情况下,这些行业的价格调整就变得特别地严重。
所以,这是我们长线投资者在行业择时上的原则。

根据上面的内容,对于大多数普通投资者来说,非常实用且通用的择时策略就是:
第一,在大盘上择时,应该在熊市后入市,以便于拿到最好的价格。
第二,在行业上择时,要选择未来行业景气度持续上升的行业板块,避免在行业炒作过高时介入。
但对于短线投资者来说,跟上面的两点择时策略,是有所违背的。
第一,在大盘上择时,不需要分牛熊市,只需要看市场成交额,两市成交额能在6000亿以上,就可以做短线;否则,整个市场流动性枯竭,短线是很难参与的,很多庄家机构都没什么钱赚,作为散户就更难了。
第二,在行业上择时,就是要选择当下主流题材,政策扶持,景气度提升,机构已经入场的行业板块。因为只有这样的板块,波动才够大,才能在短期中获利。
但一定要注意的是,要分清主线和支线题材,只有主线题材才能走出主升行情,支线题材往往就是在大盘调整时或市场缺乏主线题材时,市场资金作为防守板块,轮动做做的,持续性较低,很难获得较高收益,反而差价没做好,容易套在里面。所以,一定要分清主线和支线。
另外,短线最好是选择资金弹性高的股票,回踩低吸成功率和安全性更高;不要等当天已经大阳线涨起来再去追,就很被动了。
最后总结一下:
短线操作的核心,就是顺势而为;抓住趋势,顺势趋利。
长线操作的核心,就是价值为王;潜伏进场,等庄抬轿。
发布者:股市刺客,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5sca.cn/archives/522179
站内所有文章皆来自网络转载或读者投稿,请勿用于商业用途。如有侵权、不妥之处,请联系站长并出示版权证明以便删除。敬请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