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伦巴菲特1930年8月30日生于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的奥马哈市,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金融系,长期担任全球最大的投资公司之一伯克希尔公司董事局主席。
他是全球最负盛名的投资家,60年来仅仅通过投资股市豪赚近千亿美元,成为资本市场永不落下的神。沃伦巴菲特以1330亿美元财富位列2024福布斯全球富豪榜第六名。尽管已经93岁高龄,巴菲特仍然保持着活跃的投资活动。
说起巴菲特,我相信90%以上的人第一个想到的词应该就是价值投资。确实巴菲特用这一招打遍天下无敌手,那到底何为价值投资呢?
价值投资是巴菲特发明的吗?他用价值投资又买了什么股票呢?首先给各位明确一点,这个价值投资并不是巴菲特发明,只是说他用的最成功。
严格意义上讲,这是巴菲特的老师格雷厄姆的投资思路的总结。用格雷厄姆在证券分析里面的原话,价值投资包含两个角度。
第一是内在价值,第二个安全边际,只有这两者结合才叫价值投资。
举个例子,一本书要有人写,要有人印刷,乱七八糟的钱加到一起成本50块,我们就可以讲它的内在价值是50块钱。
不过商家十有八九不会按照这个钱来卖,因为他要赚钱,于是这本书他可能会卖你80块,但如果买的人不多,商店要倒闭了,老板就可能降价到30块钱清仓大甩卖。
这个就叫什么呢?价格围绕着价值波动,但是这个30块钱是不是最低价?能不能再便宜点,20块钱也卖我一本呢?这就是价值投资的第二个因素。
安全边际研究的是它最低会卖多少钱。所有的价值投资者发明了各种理论,搞了几百种模型,诺贝尔经济学奖拿了不知道多少个。本质上讲就是在计算一只股票的内在价值和安全边际到底是多少。
不过巴菲特没干这事儿,人家不准备当老师,也不想搞学术,人家是直接进入了市场实战。怎么个实战法?
首先要纠正大家一个观念,绝大部分人认为巴菲特60年的时间里面都在用一个套路进行投资。其实严格意义上来说不对,因为不同时期的巴菲特投资侧重点完全不同。
如果你看到他这些年买卖股票的记录,你就可以很清楚的发现,他在投资上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1975年以前,这个阶段为巴菲特的出道期。那么这个时间段巴菲特用的最多的一个投资方法叫什么呢?烟蒂投资。
什么叫烟蒂投资?抽烟的人抽完一支香烟,是不是要把剩下的一点连带烟头扔掉?
第一个特点,虽然剩下的少,不代表没有。大部分烟蒂,你只要愿意拉下面子去捡起来,起码还是可以吸一口或者说两口。
第二个特点,免费啊。人家都已经扔掉了,当然不会来找你要钱,而且除了最落魄的乞丐,没人会跟你抢烟蒂。
2007年巴菲特在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商学院的演讲中,第一次向公众完整的概括论述了他的烟蒂型投资理念。那是我第一次买股票的方法,去寻找那些股票价格远低于流动资本的公司,非常便宜但又有一点素质的公司,我管这方法叫烟蒂投资法。
你满地找寻烟蒂,终于你找到了一个湿透了的令人讨厌的烟蒂,看上去还能抽上一口,那一口可是免费的。你把它捡起来,抽上最后一口,然后扔了,接着找下一个。
这听上去一点儿都不优雅,但是如果你找的是一口免费的雪茄烟,这方法才值得做。
你看看根据巴菲特这段的描述,烟蒂型投资的核心理念是什么?
足够便宜。通俗一点就是用三流的价格买二流的公司,或者用四流的价格买三流的公司,用低价买更优质的公司。无论这家公司是不是足够优秀,那不是重点考虑的事情,重点考虑的是什么?
低价格便宜。如果非要把上面的话用A股的语言翻译一下,那就是两个字,抄底。这就是巴菲特人生当中第一阶段的投资方式。
这套方法在我们A股里面管用吗?一样管用。徐翔抄底重庆啤酒,数亿资金两个月的时间赚了一倍,是不是用这个方法?
还有巴菲特在港股市场上面抄底中石油,是不是也是这个逻辑?在座各位应该都干过这样的事情,但是是不是很多人也死在抄底上?
为啥为啥巴菲特抄了十几年的底,钱越抄越多,但我们很多人抄底抄到最后钱越超越少呢?
这里面有个核心操作要点,第一个,如何界定这个股票已经足够便宜,已经见底了?很多人为啥抄底会抄在半山腰?
因为你动手太早了,还没到底。那么对于这个底的标准怎么界定?
那就是股票的价格低于每股流动资产。这是烟蒂投资法一个核心要素。那么除了抄到足够低的底之外,还有第二个要点,那就是抽一口赶紧扔掉。翻译过来叫什么?叫止赢。
烟蒂型的公司是不是好公司?不一定。巴菲特选这类公司就不是说这公司一定是好公司,玩儿个价差而已。当然有价差的时候就要走,别刚开始准备一股赚三块,等到赚到三块的时候,你好像横看竖看总觉得它越漂亮,那就完了。你这是把烟屁股当成一整支香烟了。
之后由于管理的资金越来越多,已经没有办法去捡烟屁股了。当你一个人走到街上捡烟屁股抽抽可以理解,但是当你带100个兄弟上街的时候,请问哪里有那么多烟屁股供你捡呢?
没有那么多机会了怎么办?巴菲特投资的第二个阶段。从1976年到1998年,学术界把这个时期叫巴菲特的巅峰期。因为在这22年的时间里面,巴菲特操盘的基金年均盈利30.4%,远超市场平均水平。
也正是在这段时间内,巴菲特拥有了神力,称这段时间巴菲特用的什么办法来投资呢?四个字概括优质企业。
什么样的企业可以叫优质企业?我们不要空讲,口渴了喝瓶水。就是我喝的这个可口可乐,是巴菲特老爷子一生的最爱。据说他一天要喝五瓶这样的可口可乐,白天三瓶,晚上两瓶,不喝睡不着觉。他自己说这是他长寿的秘诀,是不是长寿秘诀我不知道,但巴菲特为可口可乐打个广告,这是举世皆知的事情。
为啥要给他打广告?因为巴菲特就是可口可乐最大的股东,肥水不流外人田。那么从1989年开始买可口可乐的股票,到2019年依旧重仓持有可口可乐将近10%的股份,30年不卖真爱呀。那巴菲特当初为啥会买可口可乐呢?
这里面有一个时代背景。1987年10月19号,美国股市遭遇到了黑色星期。道琼斯工业指数一天时间跌了22%,可口可乐的股价也跌了25%。这个时候巴菲特觉得机会来了。那么在1988年的夏天,巴菲特开始首次买入他的股票。随后十个月的时间,巴菲特共投资了10点二三亿美元买入可口可乐公司的股票。
讲到这里肯定很多人会认为这一次买可口可乐也是抄底啊。股灾导致股价大跌,巴老爷子又去捡便宜货来了,这还是烟蒂投资法呀。确实如果要问巴菲特买可口可乐的初衷,我个人判断刚开始也有抄底的味道,但这一次有点不同了。哪里不同呢?
持股时间不同。那么回到刚才的话,抄底可口可乐过后涨了没有?涨了,88年买进到91年这笔投资已经成功翻倍。
按照我们前面讲的理论,如果是烟蒂投资法,那这个时候应该清仓走人的?但这一次他没走,不光没走,他还在91年和94年继续增持了可口可乐的股票,而且一直拿到了现在持股时间超过30年,超长时间拿着也确实给他带来了超额收益。仅仅这一只股票就让巴菲特狂赚210亿美金,彻底奠定了股神的江湖地位。
事实上到底为什么重金押宝可口可乐?巴菲特是有亲自回答的。巴菲特有标准,他说了三个要求:
第一个,这笔生意必须简单易懂。可乐这个生意是不是简单易懂?
除了它的配方绝密之外,其他任何东西都是透明的,产品单一,盈利稳定,想赚更多的钱就是不断的打开销路,非常简单粗暴直接。
第二,这笔生意必须被证明具有很多年的可持续性。用我们的话讲,这个行业要处于上升趋势,你得有足够的市场容量比它增长。那么90年代的可乐有没有容量给它增长呢?
太有了,那个时候全球也就美国人喝上了可乐,其他的地方市场空间还非常大,特别是我们中国和印度,现在你到超市里面去看可口可乐、百事可乐。依然占据着垄断地位。
第三还有关键一点,确定领先者依然会是领先者。啥意思呢?就现在的老大十年过后还是老大啊,不要因为激烈的竞争就变成老2,或者直接就完蛋了。
这里面就有两层含义,一方面公司的管理层是不是足够优秀,你不能隔三差五的抽风对吧?
今天做可乐,明天产白酒,后天说要生产汽车,这样的企业在A股里面是不是很多?
企业经营者把上市公司当成了自己的后花园,想干啥就干啥,任性的很。另外一方面,公司的经营要有护城河。说到护城河这个词,确实在巴菲特巅峰期的投资生涯里面,护城河是他经常提及的一个战略。
1993年巴菲特在致股东的信里面首次提出了护城河的概念,啥叫护城河呢?
举个例子,各位去故宫旅游过吗?在故宫的周围有一条宽50米的河。那么在古代如果你想打下紫禁城自己当皇帝,你就要必须跨过这条50米。
按现在的交通工具来讲,那简直不值一提。但在冷兵器时代,重兵把守下,一条宽达50米的河还是很难淌过去的。所以后来大家就把这个词用来比喻一个企业抵御外界进攻的屏障。
这条河越宽,外界就越难把你攻下,这个就叫护城河。对于一家上市公司而言,什么样的护城河才叫宽呢?
巴菲特在他后面的致股东信里面陆续有提及,但是没有给出非常明确的标准。终于在2009年的时候,美国顶级评级机构晨星公司的一个高管写了一本书,书名就叫巴菲特的护城河。
里面详细梳理了巴菲特历年来对护城河的描述,并且第一次系统性归纳的护城河的标准。
具体来讲有四个:第一,强大的无形资产。比如品牌、专利或者说特许经营。这个标准说的有点专业,一个词解释垄断。别人能干的你能干,别人即使能干的,但是没有你的名声,好看的不如你好。比如说中国移动、中国烟草等大家耳熟能详的垄断企业。
第二个定价权。那么企业出售的产品或服务让客户难以割舍,这样的企业拥有定价权,客户的转换成本很高。比如喝惯茅台的人不会轻易去喝五粮液,喝惯可口可乐的人也不会随意换成百事可。
所以茅台的价格都是他们家自己关起门来定,根本就不考虑竞争对手的价,这个就叫定价权。
第三个网络优势。那么这里所讲的网络优势,一方面可以说是互联网,另外一方面应该叫销售渠道。
给大家举个A股的例子,空调行业各位都比较了解吧,你觉得这个行业有技术门槛好像也没有。所以空调出现了这么多年,现在的空调跟以前的各位觉得有没有什么本质区别?没有。
但是为什么国内的美的和格力这两家企业越做越大?为什么小米很想搞却没搞起来呢?这里面有一个核心的问题就在销售网,各位买完空调过后要干啥?
当然是安装,这个装空调是一个比较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既要质量又要态度,非直营不可。这就是网络生产出优质的空调容易,但线下铺那么多的店,而且每个客户买完过后要保证能迅速装好,这就是难点,这就是美的和格力的护城河。
第四个成本优势。那么有的企业通过流程、地理位置、经营规模等特有资产形成成本优势,可以把这个价格压到比竞争对手更低。当然了,这个条件在所有的护城河因素里面是最不重要的,除非你提供的是什么呢?
完全同质化的产。比如说钢铁、电力、自来水对吧?这些东西都是用哪家都一样,那成本就显得非常重要。你用他们家的店和用这家的店都一样的,但如果这一家的更便宜,那很显然有比价优势。
除此之外,打价格战都是十有八九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当然刚才讲的护城河四大条件,不是说每个企业一定要全部具备。事实上只需要具备一点或者说两点就够了。全部具备的企业迄今为止好像还没有看到。
寻找优质企业并长期持有的方法,也是现在学巴菲特投资用的最多的一个方法,比如国内的林园、但斌、张磊这些基金经理,华尔街就更多了,很多大佬都是以成为巴菲特的学生为荣,但是对于巴菲特和其领导的伯克希尔来讲,那么随着资产的越来越多,已经没有那么多优秀的企业,足够便宜的价格可以供他买入。
这样就到了巴菲特的第三阶段,2000年到现在。那么在这个阶段里,巴菲特的平均收益率可以说是远远不如以前,一年一年加起来平均下来每年也就10%多一点。
很多时候甚至没有跑赢市场的平均水平。所以在某些阶段,总会有人跳出来说,股神已经过时了,已经不能适应现在的市场节奏了。
股神真的不行了吗?其实很多人忽略了一个东西,那就是资金量。按照伯克希尔最新的年报显示,那么现在他们管理着超过5000亿美元的资产。各位想想,折合人民币3万亿的资金量,去哪里找那么多便宜的机会呢?
所以有人把它这个阶段叫受限制,受什么限?资金量限制,管的钱太多了,在这个阶段里面他买了什么股票呢?
最重要的买了苹果。2016年巴菲特从一季度试水买入苹果1000万股,过后就不断的加仓。那么截止到2024年1季度,伯克希尔一共持有7.89亿苹果公司的股票,占整个仓位的37.91%啊,市值过千,绝对的第一重仓。
一只股票买了1353亿美金啊,换成人民币9800多亿。这个胆量,首先我们要佩服。其次更让人佩服的是什么?
前面无论巴菲特的出道期还是巅峰期,他的投资里面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尽可能找便宜,但是在巴菲特买苹果股票上面,至少在当时我没有看到他任何准备捡便宜的意思。
2016年一季度开始买苹果,至少从当时的K线图上看,一点都不便宜。那么从2009年到2016年七年时间,苹果公司的股价一直在涨,涨了多少呢?
七倍。对于一只过去七年已经涨了七倍的公司,以正常人的逻辑,不说贵,怎么也算不上便宜,但这个时候巴菲特出手,而且是从2016年开始过后一直加仓,这份定力,我们是不是要更加佩服啊?
而且按照巴菲特以前的,他基本上不投资科技股。哪怕他跟比尔盖茨几十年的老朋友。但他从来没买过一股微软的股票。为啥?
用他自己的话说,科技股的护城河是最容易被打破,你今天这个产品很领先,明天有可能一家很小的公司,用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就超过了。
但是为什么这一次重仓苹果呢?个人认为有三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苹果公司表面上看是一家科技公司,但事实上呢,它已经变成了一家消费类企业,那么这和巴菲特历年喜欢投资消费类股票的习惯是吻合的。
其二,苹果的用户,粘性非常强,各位应该有用苹果手机的应该知道,那么一旦转换成安卓,你会很不习惯。这个高昂的转换成本,加上这个品牌效应,构成了苹果公司坚固的护城河。
第三,那么在2016年巴菲特买苹果的时候,苹果公司的财务指标,非常好,公司账上现金超过2000亿美元,所以虽然涨了那么多,总体上来看呢,还是比较便宜。
第四,他已经管理了5000亿美元了。5000亿美金找到一家盈利而且是体量足够大的企业。还是非常不容易的,这里面就要引入一个概念,叫什么呢?
叫赛道,举个例子,最近这几年国内的很多巨头们就开始喜欢造车。大把的钱投入到造车里。为什么造车呢?车很好卖吗?不是的,而是因为这些巨头们累积了大量的资金,他们必须要有个地方去投资,必须要去增值。
以前都是什么呢?以前就是房子对不对?但是现在房子不让玩,那除了房子之外,还有什么是大额消费?汽车,所以不是他们选择轿车,而是只有汽车这个赛道可以容纳足够多的资金,不得不为之。这个就叫赛道。
所以对于这一阶段的巴菲特的投资思路,个人认为,不需要去过多的深究。因为你我都没有5000亿美元要管,资金到了一定的体量,收益率已经不是第一考虑要素了。
上面讲的,就是巴菲特在人生中三个阶段不同的投资思路,总的来讲,第一个阶段是烟蒂投资法,以抄底为主。第二个阶段是寻找优质企业并长期持有。第三个阶段由于资金量管理的太大了,收益率不是最主要的目标,投资以稳为主。
那么梳理巴菲特这一辈子的投资思路,各位是不是觉得稍微清晰了一点点?
那么作为一个A股的普通投资。我们到底要学巴菲特哪一点?还有巴菲特的方法到底适不适合这个烂泥扶不上墙的A股?
首先第一个问题,有三个方面值得学习,第一个方面,选股方法。这个我相信大家都知道,核心中的核心。
个人觉得,如果你是一个急于靠股市发家致富的人。那建议你学他第一阶段,烟蒂投资法。通俗的讲就是要学会抄底,但是要注意,这个方法有一定风险,一旦时机选的不对,很容易短线变中线,中线变长线,长线变股东。
但是,如果你只需要从股市获得稳定的盈利。那建议你学他第二阶段,就是寻找优质企业,并长期持有。
那么在这个方向上,巴菲特到底是以什么标准来选公司的?很简单,三个指标,第一个指标,ROE指标,就是净资产收益率,那么用一年的净利润去除以它的净资产。
巴菲特在1979年致股东信里面已经谈到,他怎么说的呢?
我们判断一家企业经营好坏的主要依据。取决于公司的净资产收入。另外,巴菲特还在多次的公开场合里面说,我选择企业都是那些净资产收益率超过20%的好企业,记住这个标准。
第二个标准,什么毛利率?巴菲特喜欢毛利率相对较高,而且长期稳定的,因为毛利率既能反映行业的发展状况,也能表明一个企业在行业中的定价权。
可口可乐毛利率长期超过60%,苹果公司毛利率也一直在40%左右。远远超过同行的共识。
比如我们在国内很有名的小米,你知道它毛利率多少吗?同样是做手机。它只有14%。这就是差距,通常毛利率在40%左右的公司才能进入。
当然了,最好要跟同行做对比,你不能同行都60%,你40%,那你有问题不及格啊。严格意义上来讲,应该是比同行高且超过40%。
第3个标准,净利润率。这是反映一个公司运营水平的指标。很多企业单纯的从卖的商品来看呢,是赚钱的,但是,这些钱都被各种费用消耗掉了,那么这样的企业也是没有什么前途。
关于净利润,巴菲特说要有优秀的管理层。什么样才叫优秀的管理层呢?在我看来就是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收益,业内通常总结为净利润率至少在5%以上。
第二个要学习的方面呢?持股策略。这个就非常简单,就是一定要集中持股。关于这一点,巴菲特讲过,说什么呢?一旦看中合适的投资对象,需要集中投资。
巴菲特自己不光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哪怕他现在管理的资金已经超过5000亿美元。但真正重仓的股票就那三五只。
关于这个集中投资,巴菲特也给出了非常明确的标准。那么他在美国一个大学演讲的时候说,任何一个拥有常规资金量的投资者,投资6支股票就绰绰有余了。
6只股票就是多元化投资的极限。换句话讲,巴菲特认为一个人最多只能了解6只股票,这就是我们要学的第二个方面。
那么第三个方面。巴菲特到底是以什么标准作为卖出依据的?A股里面有一句老话,会买的是徒弟,会卖的才是师傅。
那么关于这方面,巴菲特本人给过3个标准,3个卖出的标准,第一个所投资的股票基本面发生变化。用巴菲特的原话,你选择这个股票的时候,他还是比较优秀的,但如果发现它基本面变化,就一定要卖掉。
这个很好理解,你买的时候它是一个很优秀的公司,但后来情况发生了变化。我们就要赶紧跟着变化,如果你一成不变,用我们老祖宗的一句话叫什么呢?刻舟求剑,第二个标准估值过高,也很好理解,就买入过后涨得太快,涨得太多了,已经远远超过企业的实际价值。
比较典型的就是当年巴菲特抄底中石油。但在2007年中石油回归A股上市之前,他就获利了结了,足足赚了7倍。
当时他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就讲,为什么会卖掉中石油,因为当时的国际油价已经涨到了148美元一桶,历史最高,将来油价,大概率会大幅下降。
而且中石油的市值已经超过了美国两倍,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值公司,增长潜力有限,所以要卖掉。
第三个标准。发现了更好的投资机会,就是后面的公司比前面已经买的明显要质量更好,那才能卖掉。
举个例子,巴菲特在买入苹果之前,其实还持有另外一家科技公司,那就是大名鼎鼎的IBM。但是他在这个IBM上面,有点不太愉快,因为他买入过后发现发展的不尽如人意,很多机会都被错过了。
就在这个时候,他发现了苹果公司更加优秀,见异思迁,果断卖掉IBM。开始买入苹果。而且这次卖掉不是盈利,是割肉的,但人家发现了另外一个金矿,所以毫不犹豫的清仓走人。
最后一个我们还要学巴菲特的东西。心态。一个词总结那就是淡定。不过这所谓的淡定,我认为还是要以有把握的选股、持股、止盈作为基础,如果你买了一个股票,自己心里没底。或者说你买进就被套了30%。试问有几个人能淡定的起来呢?那些动不动劝人不要慌啊,明显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所以我们学巴菲特,重点是要学他的投资方法,等你真正对自己选的股票了如指掌的时候,你的心态还会不好吗?
发布者:股市刺客,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5sca.cn/archives/307686
站内所有文章皆来自网络转载或读者投稿,请勿用于商业用途。如有侵权、不妥之处,请联系站长并出示版权证明以便删除。敬请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