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初说债基稳如存款,结果比股票还闹心!”老李的吐槽,戳中了无数基民的痛点。这段时间,债市跌得让人心慌,中证全债指数单月最大跌幅超1%,四千多只纯债基金里七成在跌,有的跌幅甚至超过2%。更扎心的是,一边是债基亏钱,一边是股市涨得热闹,不少人看着账户里的“绿芽”,满脑子都是:“到底该卖还是该留?”
别急着割肉,也别硬扛。债市下跌从来不是无迹可寻,卖不卖的关键,藏在你持仓的细节里,更藏在市场波动的逻辑中。今天就用最实在的大白话,帮你把这事儿捋明白,避免一卖就涨、一扛就跌的尴尬。
一、先搞懂:债市跌成这样,到底怪谁?
很多人买债基图的就是“省心”,觉得跌也跌不了多少,可这次跌得连老基民都懵了。其实债市不是“无缘无故发脾气”,这次下跌是多重因素撞在了一起,属于“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核心逻辑就一条:债券价格和收益率是“跷跷板”,收益率往上走,价格就往下掉,债基净值自然跟着跌。而这次收益率飙涨,根源在三个“矛盾点”上。
第一个是**“股债跷跷板”彻底失衡**。前阵子A股涨得红火,不少机构和散户心态变了:“炒股一天可能赚10%,买债基半年才赚2%,何必守着安稳?”于是资金开始从债市往股市跑——银行觉得买债不如放贷赚得多,保险资金偷偷加了权益仓位,连理财子都赎回债基去追收益更高的品种。钱一撤,债券没人买,价格只能跌,形成“赎回-抛售-再下跌”的恶性循环,光9月就有20多只债基因大额赎回被迫调整净值精度。
第二个是通胀预期“吓退”了资金。债券赚的是固定利息,最怕的就是物价涨得比利息快,到手的收益变相缩水。这段时间,国内“反内卷”政策推升了工业品价格,PPI降幅收窄,市场开始担心通胀抬头;国外英国CPI飙到3.8%,输入性通胀压力也来了。一旦通胀预期起来,大家就会觉得持债不划算,纷纷抛售,收益率只能被动往上冲,10年期国债收益率都重回1.8%以上了。
第三个是政策和供应的“双重扰动”。一方面,基金销售新规把债基赎回费和股基拉平,持有30天到6个月赎回要收至少0.5%的费,对年化才2%-3%的纯债基金来说,这成本可不低,不少人怕以后赎回吃亏,干脆提前卖了。另一方面,虽然前阵子发债规模大,但四季度债券供应可能创三年新低,市场又在猜“供需关系要反转”,多空博弈之下,波动自然变大。
说白了,这次债市下跌不是债券本身出了问题,更多是市场情绪、资金流动和政策预期在“搅局”。搞懂了这些,才能判断自己的债基到底该怎么处理。
二、第一步:先看你的债基“藏没藏雷”
同样是债基下跌,有的跌了是“黄金坑”,有的跌了可能是“无底洞”。卖不卖的第一步,不是看跌幅,而是扒开你的基金持仓,搞清楚它到底买了啥。
最关键的是看两个指标,在基金详情页的“持仓”或“产品公告”里就能找到。
第一个指标是债券类型和信用评级。债基分很多种,抗跌性天差地别:
– 要是持仓里大多是国债、政策性金融债这类利率债,或者AAA级的企业债,那基本没雷。这些债券要么有国家背书,要么是优质企业发行,违约风险极低,短期跌只是价格波动,持有到期肯定能拿回本金和利息。
– 但如果持仓里有大量BBB级及以下的低评级信用债,甚至有“踩雷”记录的债券,就得小心了。这类债券本身违约风险高,市场一恐慌,跌得比谁都狠,要是真踩了雷,可能就不是短期波动那么简单了。
第二个指标是债券期限。长期债和短期债的波动幅度差很多:
– 长久期债券(比如10年以上)对利率变动特别敏感,利率涨一点,价格就跌得厉害,这也是为啥前段时间买了长久期债基的人回撤特别大。
– 中短债(1-3年)波动就小多了,因为很快就能到期兑现本金,受利率影响小,哪怕跌了也跌不了太多,持有体验会稳很多。
举个例子,两只债基都跌了1.5%:一只持仓80%是国债和3年期AAA企业债,另一只持仓60%是5年期以下的低评级信用债。前者大概率是短期波动,后者可能藏着风险,处理方式肯定不一样。
要是你不会看持仓,还有个简单办法:看基金名字。带“中短债”“纯债”“利率债”字样的,大多比较稳健;带“信用债”“高收益债”字样的,波动会更大。实在看不懂,直接找基金经理的最新观点,看他对后市的判断是“短期调整”还是“谨慎观望”,心里也能有个数。
三、第二步:再看你的“钱袋子”和“心态”
持仓没问题,也不是一定就能扛。卖不卖还要看两个“个人因素”:你的钱急不急用,以及你能不能扛住波动。
先看资金用途。这是最核心的判断标准:
– 要是这笔钱是闲钱,1-2年之内用不上,那根本没必要卖。债市从来没有只跌不涨的,经历过调整后,只要持仓没问题,净值大概率能涨回来。华创证券就预测,10年期国债收益率可能回落到1.7%,到时候债基净值自然会修复。而且现在赎回,万一刚好卖在低点,等市场反弹就只能拍大腿。
– 但如果这笔钱是急用的钱,比如3个月内要交房租、还房贷,那不管持仓多好,都建议赶紧卖。债券虽然跌得慢,但真要等用钱的时候,可能刚好在低点,到时候被迫赎回就是“割肉”,还不如早卖早踏实,把钱转成货币基金更稳妥。
再看你的风险承受能力。有的人能接受10%的亏损面不改色,有的人跌1%就睡不着觉。
– 要是你属于“稳重型”,看着债基下跌就心慌,吃不好睡不好,那也别硬扛。可以先赎回一部分,比如把亏损的份额卖掉,剩下的继续持有,既减少了心理压力,也没完全错过反弹机会。
– 但要是你能接受短期波动,明白债基长期稳健的逻辑,那完全可以躺平不动,不用天天盯盘,省得被市场情绪带着走。
这里必须提醒一个坑:千万别在7天内赎回。很多债基7天内赎回要收1.5%的高额手续费,比如买10万块,7天内卖要交1500块手续费,本来就亏了几百,再交手续费,亏损直接翻倍。记住,7天是从“份额确认日”开始算,不是购买日,比如周一下午3点前买,周二确认,下周一卖才满7天,能省一大笔钱。
四、第三步:不想割肉?这3个“自救办法”更靠谱
要是你的债基持仓没问题,钱也不急用,就是不想割肉,其实有比硬扛更好的办法,既能降低波动,还可能抓住后续的机会。
第一个办法是**“分批补仓”摊薄成本**。这只适合持仓优质、跌幅较大的债基。比如你之前买了1万元,跌了2%,现在可以每次下跌0.5%就补2000元,这样平均成本就降下来了,等市场反弹,很快就能回本。但补仓有个前提:别把所有钱一次性补进去,留好余地,万一再跌还有钱补;也别补低评级债基,不然可能越补越亏。
第二个办法是**“调仓换基”优化持仓**。如果手里的是长久期、高波动的债基,可以换成更稳健的中短债基金或纯利率债基金。中短债期限短,受利率影响小,波动能比长久期债基低一半以上;纯利率债基金持仓更安全,回调空间有限[__LINK_ICON]。比如把跌了2%的长久期信用债基,换成中短债基,既能减少后续波动,也能保持债券资产的配置。
第三个办法是**“分散配置”对冲风险**。别把所有钱都放在债基里,可以拿出一部分配置黄金ETF或货币基金。这段时间债市跌,黄金却在涨,国内黄金ETF规模半年翻了近一倍,就是因为黄金能抗通胀、对冲信用货币风险。把“债基+黄金+货基”搭配起来,东边不亮西边亮,整体收益会更稳。
但要注意,这些办法都不是“稳赚不赔”的。补仓可能补在半山腰,调仓可能错过原基金的反弹,关键还是要结合自己的持仓和市场情况来定。如果实在拿不准,最简单的就是“不动”,优质债基的长期收益从来不是靠短期博弈赚来的。
五、最后说透:债市还能涨回来吗?普通人该怎么布局?
很多人纠结卖不卖,本质是怕“跌下去涨不回来”。其实从历史数据和当前市场情况看,债市大概率不会一直跌,只是恢复需要时间。
从短期看,四季度可能有转机。一方面,债券供应要收缩了,中央和地方政府四季度发债额度只剩全年的16%,供需压力会缓解,有助于抑制收益率上行;另一方面,机构资金经过一轮赎回后,后续抛压会减少,等市场情绪稳定,资金可能重新回流债市。华创证券就预测,10年期国债收益率有望回落,债市利率可能开启新一轮下行。
但从长期看,债市“躺赚”的时代可能过去了。以前是“资产荒”,大家拿着钱找不到好资产,只能买债,推高了债券价格;现在市场变了,利率低位震荡,利差薄得像纸,加上股市、黄金等资产分流,债市波动只会越来越大,想靠债基赚大钱不现实,但作为稳健配置的“压舱石”,它依然不可替代。
所以普通人未来布局债基,要记住三个“原则”:
1. 别贪高收益:年化2%-4%才是债基的正常收益,宣传“年化8%以上”的债基大概率藏着高风险,比如重仓低评级信用债,千万别碰。
2. 优先选“短久期、高评级”:中短债基金、纯利率债基金波动小,抗跌性强,更适合普通散户,持有体验会好很多。
3. 控制仓位:债基在资产组合里的占比别超过50%,剩下的配点股票、黄金、货基,分散风险,就算债市跌了,整体账户也不会太难看。
说到底,债基不是“发财工具”,而是“稳钱工具”。它的价值不在于短期涨多少,而在于在股市波动时能稳住账户,让你不用为了急用钱被迫割肉股票。想通这一点,就不会因为短期下跌慌了神。
结尾互动
这次债市调整,你手里的债基亏了多少?是已经割肉离场,还是咬牙硬扛,又或者补了仓?其实投资里最忌讳的就是“跟风操作”,别人卖你也卖,别人买你也买,往往会踩在最错的节点上。你觉得这次债市调整还要持续多久?未来你会怎么布局债基?是继续持有,还是换成其他资产?
发布者:股市刺客,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5sca.cn/archives/1767716
站内所有文章皆来自网络转载或读者投稿,请勿用于商业用途。如有侵权、不妥之处,请联系站长并出示版权证明以便删除。敬请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