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牛市里面无限的乐观和熊市里面无限的悲观,是一样的愚蠢!
2、网友甲:在A股亏惨了,头条上有哪位大神能带带我在股市发财翻身?
网友乙:如果你能管住手,留得住现金,每年学会空仓10个月,在显而易见的机会再出手,在A股挣钱就不是难事了。
3、股价短期受市场情绪、资金的影响,但是长期看,公司的股价永远是由价值决定的。
只要你买到了好公司,买在了好价格,就一定会应验这句话: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4、股市,其实就是一碗不断摇晃的浑浊泥沙水。只有一颗无比宁静的心方能让其澄清!
心如止水、安心若素,才能待到澄清和悟道;
心静如水、宁静致远,才能获取沉淀和财富!

5、段永平语录
投资要走大道、走正道,全球最好的公司就那么几家,试图寻找不一样的财富密码是给贪婪的内心加戏,对财富明码的视而不见其实是缺乏远见判断的底气。有所为有所不为,不做不对的事,比做对的事更重要。一一段永平
高手和其他选手的差别就在错误率低,而不是能打出多少好球来。一一段永平
不抄底、不逃顶、不盼牛市、不投机、不试图赚别人的钱、不做不懂的事情、远离妄念和侥幸、停止做不应该做的事情和错误的事情stop-doing-list。一一段永平
专注做自己懂的事情,专注有正向价值的事情,专注不贵的印钞机公司,专注三观良好的人。一一段永平
如果盯着大盘指数甚至分时炒股,天天想着博弈赚题材割韭菜的钱,基本注定了投资的最终结局,不过是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一一段永平
6、巴菲特的搭档芒格老爷子有一个投资的秘诀:小赚靠买卖,大赚靠等待。
想在股市投资里真正把钱赚走,学会等待,也许是比其他任何技术面都重要的事情。可是,在股市里,我们发现几乎95%以上的投资者,都是猴儿急的主,进入股市里就巴不得马上赚到钱,甚至还想赚到大钱。这显然是违背财富创造基本规律的妄想。因为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笔财富是不需要时间就可以创造出来的。那些在股市里天天猴儿急猴儿急的急于赚到钱的人,就是股市里天天都想要买到涨停板的炒股大军。结果大家也都看到了,没有任何一个人通过高抛低吸的频繁交易策略能够在股市里赚到大钱的。
如果你是一个拿着点零花钱去炒股玩票之人,怎么去玩玩都没问题,因为钱少就不会伤筋动骨。但如果你是真正想要去股市里赚到真正属于自己的财富。那唯一的秘诀,就是买到相中的好公司股票,耐心持有当股东。然后就是等待,并一直等待下去,直到赚大钱那一天的到来。这就是在股市投资里真正该有的投资秘诀,如果你已经具备了这个认知,在股市里赚钱就是一个时间问题。

7、李大宵:不愿意做股东,为什么要来炒股票呢?
今天给大家发出几条灵魂拷问,很多人进来股票市场投资都不愿意做股东,但都愿意炒股票,不愿意做股东,为什么要来炒股票呢?投资,就是要长期持有做股东。投机,就是不停折腾地炒股。
很多人痛恨IPO,但为什么要申购呢?一边痛恨IPO,一边是积极申购,不理解这有什么道理呢。
第三个,自己的子女就要考清北、好学校、去大公司,那为什么自己就买差股票、小公司呢?
第四个,绝大多数人都痛恨退市的公司,但为什么要去买呢?
第五个,很多人喜欢买差公司,亏损了之后就发出一个疑问,那差公司为什么要上市呢?但关键是差公司为什么要去买呢?
8、投资做事不要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看到有些人在大熊市又开始一味追求股息率最高,这种行为其实跟19、20年追高买白酒没啥本质区别。
通常来说,高成长的企业低股息,高股息的企业低成长,二者唯一交汇点就在类今年这种熊市行情。股息率我早就知道,为啥今年这么热衷,就是因为这个理由,成长才是我投资的核心主题,所以我的股息率标准不高,一些强周期企业股息率可以达到10%以上,但优秀白马再落魄也不会给你太高的股息。
熊市人们的风险偏好趋低,资金拥抱低风险的高股息,成长股股价表现低迷,牛市人们的风险偏好趋高,资金拥抱高风险的成长股,股息股股价表现低迷。这种跷跷板效应是真实存在的,逻辑上也很通顺。
迄今为止,雪球里长持一家企业安心吃股息的有乐趣和闲大的茅台,散户乙的老窖,养长电防老的长电,谷子地的招行。这是我知道结果好的,其余的应该也有但不会很多。大多数人实际是高抛低吸的,股息率只不过是保底收益,我们熊市的等待是为了牛市的大赚,这种时候不播种成长,牛市只能徒呼奈何。
在一个买余额宝就能战胜90%投资人的市场,持股收息是一条正路,也是一条注定可以成功的路。但是扪心自问,有多少人愿意接受这种低投资收益预期,对很多人来说,一年三倍只不过是刚起步,这种愿望只有骗子才能满足。
股市里大多数人是没有自己独立思考意识的,人云亦云居多,大多数人立场随着股价摇摆,股价跌了就一无是处,股价涨了就千好百好。卖白酒没有问题,问题是你卖了买谁,买谁能让你包赚,白酒其实不坑人的,茅台你2600元买了未来依旧能够解套,只输时间不输钱。上一个卖白酒拥抱沃森的,刚看了下股价已经跌了90%了,下一个还有谁?!

9、我的简易估值法
不少朋友问怎么给公司估值,也看到不少“某业务估计利润x亿,给个20倍估值,算下来对应市值20x亿”的说法。这个说法的逻辑漏洞比较隐蔽,是投资里最容易掉入的坑之一。
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简易估值法。该方法仅适用于已产生利润的公司,未产生利润的公司根据运营数据有很多不同的估值方法,这里就不细说了。
乡间默认的估值公式是:利润*估值倍数=市值
利润的估算见仁见智。公司展望和分析师预估均值可以做参考,当然时而会有较大偏差,要看投资者对业务的把握。
估值倍数究竟给多少合适并没有定论,它更像是一门依赖于经验的艺术操作。个人观点,估值倍数是综合公司业务成长性、确定性与持续性的一个指标。
投资者在估值时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把成长性等同于估值倍数,而忽略了确定性和持续性。预估增长30%就给30倍估值,预估增长130%就能说130倍估值不贵,这样简单粗暴的估值方式常常藏着隐蔽的雷。
基本上所有高成长公司都出现过或将出现从高增速换挡降到低增速,甚至不增长,负增长的情况。如果今年增速是100%,明年增速降到10%,只按1年预估增速慷慨给予100倍估值的投资者未来很大概率会净值出血。用3-5年的平均增长率可以更好的反映出业务表现的持续性,少于3年没意义,多于5年难预测。
确定性是重点,需要细说一下。它跟业务性质、市场地位、竞争环境有关,简而言之,就是看业务的垄断性、粘性、可替代性,这些属性越强,确定性越高。
比如,纯粹的游戏公司和电影公司估值总是上不去,即便有许多游戏和电影都大赚特赚过。因为影响这两个行业出爆品的因素太多太复杂,有太多的不确定性,而开发/拍摄的投入巨大,周期又很长。很有可能今年出了个爆品200%增长,明年投入巨资的pipeline却凉凉陷入负增长。这两个行业的确定性和持续性都很差,估值倍数自然上不去。
相反,一些还没怎么赚钱的公司估值倍数却一直降不下来,比如有较强粘性的社交类/社区类产品。投资者清楚的认识到由于网络效应、虚拟资产、社区氛围等因素,这类产品很难轻易地被用户抛弃。即便现在还没赚钱,但未来赚钱的确定性依然很高。
再如一些拥有强大品牌的消费品公司,无论牛市还是熊市,一直拥有市场内较高的估值,就是因为强大的品牌是业绩持续性和确定性的保证,而成长性可以通过逐渐提价获得保证。
我把确定性定为一个范围在0-1.3之间的系数,比1多的部分是个人愿意给予优质企业的溢价。系数的确定取决于个人对行业、公司的认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这里就不分享具体的数值了。
举几个公司与行业的例子,茅台我给1.2-1.3,腾讯给1-1.1,纯游戏开发公司给0.4-0.5,金融类和地产类公司给0.6-0.7。
此外,估值倍数应有一个符合市场实际情况的数量单位为基础,结合市场统计数据与个人经验,这个值定为10。
厘清影响估值倍数的几个量后,大致可以得到一个思路,以10*确定性系数的估值为基础,不增长但赚钱的公司可以获得一个基础估值,增长的公司在此基础估值上再反映出成长性估值。
举个两个例子,预估某游戏公司未来三年的增速为100%,60%,20%,确定性系数按0.5算,得出估值倍数约为30倍,如果预估今年利润为10亿,那么当前市值300亿是比较合理的价格。
而一家没有增长(3年预估平均增长率为0),但是赚钱确定性依然很高的公司,如机场、高速公路、交易所等收租公司,确定性系数可以给1,那么可以得到估值倍数为10。
发布者:股市刺客,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5sca.cn/archives/134985
站内所有文章皆来自网络转载或读者投稿,请勿用于商业用途。如有侵权、不妥之处,请联系站长并出示版权证明以便删除。敬请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