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说,顶级的交易员,大多都深谙人性在交易中的种种呈现。
了解了人性在交易中的表现形式,并对其加以逆反,这便是交易员取得交易成功的基石。
故而,优秀的交易员并无神秘之处,他们不过是洞察到了人性在交易中的弱点,并主动予以逆反。
在《海龟交易法则》一书中,罗列了一些对多数人的交易有着显著影响的认知偏差。那么,这些认知偏差是怎样影响我们的交易的呢?

很多人的心理状态是:宁愿不盈利,也不愿止损出局。
在期货市场,由于存在杠杆和较大波动,人们相对更容易认识到止损的必要性。
然而在股市中,不愿止损的人数众多,原因在于“股票在牛市中总是会上涨”这句话,给了他们充分的理由。
而职业交易者的止损则直接且果断,如同日常的喝水吃饭一般自然。
2. 沉没成本
因厌恶损失,衍生出了人们对待“沉没成本”的态度。
沉没成本指的是已经发生、无法收回的成本。
经济学家薛兆丰曾指出:沉没成本不是成本。
但多数人并非如此认为,他们很难接受这一事实。
比如在《海龟交易法则》里曾有这样一个例子:
一家公司投入 1 亿美元研发出一个项目。
项目成功开发后,他们发现了一个更优的技术。
按照正常理性的逻辑,公司应放弃之前的项目,转而去研发新的项目,应着眼于未来,不必在意已花掉的成本。
但这种转变会让公司觉得 1 亿美元的成本白白浪费了。
他们有可能会继续坚持最初的项目……
这就是沉没成本导致的糟糕决策,被已经发生且无法收回的成本所左右。
在交易中,这种现象也屡见不鲜。
比如,许多人常常死扛一只股票,除了厌恶损失的情绪外,或许还在想,若平掉这只股票,之前的损失就白费了。
于是,他们死守着试图捞回成本,全然不顾其他走势更好的股票。
这与上述公司的情况如出一辙。
因之前的成本而放弃了更好的机会。
这种行为模式会随着亏损的增加而被强化,因为沉没成本越大,人们就越难以舍弃。
这便是为何我们常听闻有人的股票持有了数十年。
让人能够关闭电脑、卸载软件的根本原因在于:既然已经亏了这么多,如果止损,那这些钱不就打水漂了?
可实际上,后期行情的走向,与之前付出的沉没成本毫无关联。
因此,对于交易员而言,该止损就止损,该回吐就回吐,不应过分在意那些沉没成本。
3. 厌恶不确定
《海龟交易法则》将人们更愿意落袋为安的现象称为处置效应。
但我认为这是由厌恶损失和厌恶不确定共同导致的。
当我们的账户有浮盈时,我们同时面临着利润的不确定性和可能损失的可能性。
这导致我们难以忍受继续持仓,迫切地想将盈利确定下来。
所以,一旦有浮盈,尤其是在浮盈开始波动时,是人们最想平仓的时刻。
但实际上,交易需要拥抱不确定,需要在有浮盈时,尝试获取大的趋势行情。
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有机会拉大盈亏比,实现整体交易逻辑的正向收益预期。
见好就收的思路,根本无法持有到趋势行情。

4. 结果偏好
我们更倾向于相信结果,而非过程。
很多人仅关注自己的交易是否盈利,他们认为,盈利的交易就是正确的,亏损的交易就是错误的,完全不在意背后的交易逻辑。
实际上,职业交易员更注重的是交易逻辑,逻辑正确,即使单次交易亏损也是正确的;
逻辑不正确,即使盈利的单子也是错误的。
比如死扛,很多人死扛后确实扛回来了。
在结果偏好的认知下,他们会认为这是正确的,然而某天可能会被一波扛不回来的行情所淘汰。
还有很多人因运气实现短期盈利,结果也强化了其行为模式,最终导致失败。
人们向来青睐结果,尤其是在期货市场这种充满不确定性且带杠杆的领域。
因此,在交易领域,吹嘘向来有市场。
因为赚钱的就是厉害的,谁赚钱谁就是高手,这便是多数人的思维方式。
看结果不如看逻辑,因为在这个不确定、带杠杆的领域,结果具有极大的偶然性,而逻辑,才具有真正的稳定性。
5. 近期偏好
人们更重视近期的数据或经验。
这很好理解,很多人使用某一套交易方式,只要近期亏损,他们马上会说:市场变了或者方法失效了。
比如《海龟交易法则》本身,很多人都尝试过,但只要这套方式开始连续亏损,他们就会说,这个方法知道的人太多,早就失效了。
可实际上,真正能运用这套方法的人少之又少,少部分是因为真正懂,而大多数人是因为他们不理解其中的交易逻辑,而是遵循了自己的近期偏好。
一亏损就改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们的近期偏好。
殊不知,任何一套交易方法都无法一直盈利,任何交易方法都有不利期,从长远、从逻辑的角度看待问题,才是正确的方式。
最近谁赚钱,谁就厉害,谁就是大神。
以前几年收益稳定,近期亏损的老牌高手就不行了,这就是外行的思维模式。
明星常有,而寿星难存,可很多人并不这么认为。

6. 潮流效应和羊群效应
这比较简单,指的是人们会因其他人相信某件事就随波逐流地相信这件事。
比如,多数人都认为:《海龟交易法则》早就失效了。
为什么?是因为他们验证过吗?
并没有,只是因为大家都这么说。
在交易中,洞察力至关重要,因为它能帮助交易者避免上述两种情况。
7. 锚定效应
这是一个心理学名词,指的是人们在对某人某事做出判断时,易受第一印象或第一信息支配,就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把人们的思想固定在某处。
典型的例子就是出场。
为何在走势下跌、账户亏损时很多人无动于衷,而当行情反弹到成本附近时,人们更愿意反应过来逃跑呢?
除了厌恶损失、厌恶不确定等因素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锚定效应。
比如,上证指数3100 的时候我犹豫了没出,现在 3000 了我更不能出,因为当时 3100 的时候我都没出。3100 这个位置就成了一个锚点。
人们总是将当前的位置与锚点进行比较。
而当价格反弹到这个位置时,接近了锚点,人们就更倾向于出场,因为接近了锚点。
我们曾听过期货市场上有人用 5 万元赚到了上千万最后又回到 3 万的故事。
她为何不在回撤到一定程度时落袋为安呢?
有两个因素。第一,她之所以能获得如此夸张的收益,靠的就是能扛得住回撤。
第二,在回撤过程中,她想,既然曾经达到过那么高的收益,现在平仓的话,岂不是白白损失了本属于自己的利润?
她把之前的高收益位置当成了锚点。
账户权益一路下跌,一路被锚定,一路不甘心,最后,怎么上去的就怎么下来。
这个问题在交易中极为常见,解决方法也很简单,设置合理的出场,忍受一定程度的回撤,并明白回撤是趋势交易的必然代价即可。
不承担回撤,怎能获取趋势中正确的方向?
以上现象均是人性的典型表现。优秀的交易员并没有什么神奇的秘诀,他们只是洞察到了这些现象,对其加以逆反,做到了大多数人不愿或者根本做不到的事情罢了。
注: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发布者:股市刺客,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5sca.cn/archives/117697
站内所有文章皆来自网络转载或读者投稿,请勿用于商业用途。如有侵权、不妥之处,请联系站长并出示版权证明以便删除。敬请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