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扛、滑点、拒单、爆仓、猎杀止损……我是不是又被黑平台盯上了?

年少时候,站在命运的三岔路口,眼见风云千樯,你选择开始做金融交易,开了户,入了第一笔金,当时还以为是生命中普通的一天。

记得很清楚,实盘操作的第一单是盈利离场的,于是自我膨胀,长线持有订单,多数时候是亏损,你选择了加仓、频繁交易、滑点、拒单、甚至爆仓,或者在崩溃的边缘,最终割肉离场。渐渐开始怀疑人生,记恨可恶的经纪商易平台。

踏入交易的那一天,可能就是你命运改变的开始。以交易为生,就要用一生去承担这个看似普通的“决定”。

也有人说,想做交易还不容易,整个金融市场公开信息获取的途径越来越多,地缘政治、经济局势、各国货币政策、经纪商的实力等等,只要一上网,懂点英文,那还不是轻而易举都能了解到的事。

科技化的演变,改变了投资者的行为习惯和思考方式,这也成了一股方兴未艾、不可逆转的潮流。

与此同时,值得我们思考的是,在信息获取层面,试想,当绝大多数人同时获取了这一新闻情报,会发生什么?他们会做什么判断?

这仅是第一维度的思考,他们的行为又会引导市场向什么方向发展,而少数人又会怎么做?这也只是第二维度的思考,还有第三、第四……

从信息的识别层面,投资者在投资行为上存在诸多的认知偏差,99%的投资者都很难克服的“暴富心理”、“赌徒心理”、“从众心理”、“损失厌恶心理”、“可得性偏差”以及“自我归因偏差”等等。

而这种与生俱来的行为认知偏差,会导致投资者们容易被一些不符合逻辑的、诱导性的言论所误导。

图片

认知偏差”理论,在某次聚会,我听一位CMT(美国特许市场技术分析师)持证哥们提及的,挺有意思的一个行为经济学领域的研究。今天,给大家做一下案例结合的分享。

比如,前几年我们经常看到有人在网上发帖称,自己在某个零售在线经纪商平台投了几万美金,不到一周就亏光了,因此认为这家经纪商是“黑平台”。显然,这种观点是不负责任的,一面之词,不足为信。

根据前景理论,对于一个投资者来说,亏损时的痛苦程度是盈利时快乐的两倍,甚至更多。

不可否认,大家都会存在这种“损失厌恶心理”,通常会把他人的成功,归结于运气好,平台好,工具好;而自己亏损的结果,就归因于外部环境的问题。

这就是典型的“自我归因偏差”,这思维是倒退的,而且可能会导致投资者更多地聚焦在错误的问题上。

做交易你需要遵循一套完整的交易策略,而严谨的分析就是你的决策基础,你需要清楚自己的交易类型,风险偏好,盈利比例、可承担的最大亏损、风险回报比。

但即使这样,亏损的风险仍然存在。无论你的交易策略或资金管理多么天衣无缝,你的情绪也仍然可能影响你的交易结果。

所有,你只能尽量将交易的不确定性,变成相对确定性。明确条件规范进场点、出场点、仓位、锁定大概率下的收益,而不是片面地将亏损归咎于平台。显然,这是不公平的。

负滑点、延迟、拒单,我的单子是否被平台盯上了?

当市场上流动性充足的时候,报价是连续的,不管是买单还是卖单,都可以迅速地成交;而当行情巨大波动,流动性欠缺,市场出现报价断层。

图片

交易者设置的止损/止盈正好处于价格断层的空白区,那么订单可能无法执行,或者最终执行的订单价格会直接跳至最新的市场报价。而且如果有毒订单(盈利可能性大的单子)比较多,即使经纪商抛向上游流动性提供商,成交价格也会出现滑点、拒单等现象。

在非农就业报告、美联储议息决议等重大事件或数据公布的时候交易,通常也会发生比较大的滑点,下的订单指令可能无法按照最初的价格成交。一般来说,正滑点和负滑点的几率是对等的,而非对称滑点也就是异常滑点才是经纪商恶意操作。

此时,要避免认知行为上的“可得性偏差”,以偏概全,将自己容易认知的情况来给事件定性。正滑点的时候往往会被忽视,碰到负滑点就认为是恶意所为。

规避滑点的风险,投资者需要根据行情的变化合理使用限价单和止损限价单入场,以免在入场时遇到不必要的滑点。

滑点还与平台的稳定性相关,选择大的正规平台市场深度层级大,可承受的交易量也大,可以减少滑点的现象。

作为交易者,尤其是外汇及差价合约交易者,你应该知晓,任何一家经纪商都无法避免正常滑点的现象,这是现有交易技术所不能避免的。

滑点与点差佣金一样,是交易的成本之一。有时候这是必须要付的代价,但并非一直如此。如果可能,使用限价单建仓交易,退出盈利的交易时也使用限价单。

有些交易者为避免滑点而不适用止损单。在极端市场行情中你可能以糟糕的价格成交,但是在这种情况下,无论你是否使用止损的市价单,最终成交价都可能很糟糕。控制你的风险,在重大风险事件发生时不要交易,那么你就能避免重大的滑点。

猎杀止损的幕后“黑手”可能并不是经纪商

多年以来,关于零售经纪商是否“猎杀止损”的争论未停。有些人遇到亏损就倾向于找经纪商的问题。也有些人心中质疑,但是并没有发声。一些培训课程如果否定了经纪商存在猎杀止损的做法,就容易被认为是私底下接受了平台的好处。

图片

说真的,这些想法挺傻的。在这件事上去争辩并没有任何好处。想要搞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们可以首先从“猎杀止损”的概念开始,当然,还需要明白为什么很多零售交易者认为有这么个现象存在。

大多数人认为的“猎杀止损”是这样子的:

交易者在一家零售经纪商那里开了户交易。在碰到合适的机会时,他入场并设置了止损。正常来说,等价格触发止损位,经纪商会自动关闭他的单子,这样也就控制了亏损。

而“猎杀止损”则是在价格接近止损位、但实际上还没有达到的时候,经纪商通过增加点差或者操纵价格让单子提前止损了。那么经纪商也就能获得盈利。

作为交易者,为什么我并不认同经纪商会猎杀客户止损呢?

原因一:

你应该足够聪明会选择一家受到正规监管的平台,这家平台可能来自你的国家或者你认为有着强有力监管的国家。这种平台在市场上已经有很多了,你根本没必要选择听都没听过的野鸡平台。而有正规监管的平台通常都需要遵守严格的监管和运营规定。

原因二:

一家经纪商想要提供能够允许自身猎杀止损的交易环境,则需要设置大量的人财物力来监控每一个客户的账户,以便自身对其交易猎杀止损。这其中投入的资源和精力相当大,尤其是考虑到零售交易者的交易手数通常都很小的情况下。

原因三:

说的极端一些,如果你不是一个好的交易者,那无论如何你最后可能都会面临亏损甚至爆仓的结果,经纪商根本不需要多此一举去猎杀你的止损。

如果你是一个厉害的交易者,是市场上盈利的少数人之一,那么你每一次交易,经纪商都能获得点差或者佣金收入。你交易得越多,它的盈利越多。随着时间,经纪商从盈利的交易者那里获得的营收会超过从亏损客户那里获得的。换句话说,经纪商并不总是乐意干涉客户的交易,毕竟无论怎样它都是有盈利的一方。

如果不是经纪商,那么到底是谁导致止损提前触发?

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先要深入了解大型机构(比如银行)到底是怎么运作的,它们是怎样影响到零售交易的。

这就涉及头寸的问题了。要知道,作为一个交易者,即便你有数百万美金的资金投入交易,在市场面前,你也不过是大池塘里的一粒小虾米。

大型机构的交易问题

包括银行在内的大型机构在交易方法上跟零售交易者完全不同。这些大型机构是足以改变市场走向的大玩家。

想象你就是一家大型银行,此前已经入场而且行情对你很有利,你的盈利数字在不断增加。问题在于,你入场的体量已经让市场瞬间发生了变化。你按下“买入”的时候,价格几乎就开始上涨了,直到你的订单吸引了足够的卖家。但是这样一来你不得不接受差一点的价格。这就出现了“滑点”。同时这也几乎是所有大体量交易方需要面临的问题。

大型机构还有另一个问题,就是止盈。和造成滑点的原因相似,如果你要关闭买入订单,市场价格可能立马被推动往下跌的方向走,自然抹掉了你的一部分盈利。

那么,大型机构会做些什么来防止出场时价格的不利变化呢?

图片

答案就是——猎杀止损

举个例子来解释:

一家大型机构做了多单,然后想止盈出场。如果当前价位很接近阻力位,很可能这里存在大量的卖单。以防价格直接回落,交易者们还可能在附近区设了其它订单。所以当前市场的流动性相当充足。

此外,在阻力位的上方也很可能存在大量的止损单。这主要是为了防止价格突破阻力位而设置。很显然,这些止损也是买单。

为了能够完美止盈出场,避免价格回落对自己不利,大型机构需要在某单一价位上吸引到足够多的买家。而靠近阻力位的大量止损单(买单)正好符合需要。

于是,大型机构会分析计算将价格从阻力位推高至止损位所需耗费的成本。如果成本能控制在合理范围内,那么大型机构就会迫使价格上涨,触发市场中大量的止损单,然后自身直接止盈出场。

结语

作为零售交易者,我们只是看到市场上价格的波动,以及止损单被提前触发,于是立即愤怒不已,认为经纪商用了“阴谋诡计”。不得不说,诡计可能是有的,但是并非个人行为,它的背后力量是和你距离很遥远的大型机构,而并不是所有的交易商都热衷于“阴谋诡计”。

发布者:股市刺客,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5sca.cn/archives/106783
站内所有文章皆来自网络转载或读者投稿,请勿用于商业用途。如有侵权、不妥之处,请联系站长并出示版权证明以便删除。敬请谅解!

(0)
股市刺客的头像股市刺客
上一篇 5天前
下一篇 5天前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